“智能制造工程教育”第三期研討班暨“技術大講堂”第三講成功舉辦
為了提高高校智能制造工程專業與機械專業的建設水平,培養智能智造專業人才,儲備智能制造人力資源,“智能制造工程教育”第三期研討班暨“技術大講堂”第三講于2022年7月17-18日在浙江杭州召開。會議是在中國工程院教育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由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工程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和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培訓中心主辦,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承辦的,教育部原部長、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周濟院士,西安交通大學盧秉恒院士,浙江大學楊華勇院士、譚建榮院士,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林金安,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東北大學原校長趙繼教授出席了會議,來自全國100余所高校與部分企業的200余位代表到會,另有 1萬余人在線參加本次會議。
7月17日上午,“智能制造工程教育”第三期研討班暨“技術大講堂”第三講隆重開幕,開幕式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鞏亞東教授主持,杭州市臨平區領導,浙江大學工學部領導楊華勇院士,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林金安分別致辭。
在隨后的智能制造導論課程研討中,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東北大學原校長趙繼教授介紹了《智能制造工程教程》的編寫和出版情況。周濟院士、西安交通大學盧秉恒院士、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續合元副總工、華中科技大學周艷紅教授、東北大學劉強教授、南昌大學李潭教授分別從智能制造概論,智能服務與制造業新模式、新業態,離散型制造智能工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智能產品,流程型制造智能工廠,智能集成制造系統等幾個方面全面深入地論述智能制造的理論、技術與工程實踐。
趙繼教授介紹了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制的《智能制造工程教程》的出版情況。該書本著面向未來、服務需求,賦能主導、制造為本,兼容開放、與時俱進,分類多元、特色發展的編寫原則,注重明晰智能制造工程的知識體系、知識領域和知識點,著力深化專業核心課程的凝練,突出體現智能制造工程內涵,既可作為已開設智能制造工程專業高校的專業建設借鑒,也可作為高校依托現有機械設計制造等專業開展智能制造工程教育的參考。
周濟院士報告主要講述智能制造概論及智能服務與制造業新模式、新業態部分,介紹智能制造的發展經歷的數字化制造、數字化網絡化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這三個基本范式。采取三個基本范式“并行推進、融合發展”的技術路線,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走出一條并行推進智能制造的新路。
盧秉恒院士的報告主要介紹了離散型制造智能工廠的內涵、基本特征、基本構架、信息系統構架以及離散型制造智能工廠的重點突破方向及實施方案等幾個方面內容,闡述推進我國離散型制造業實現智能制造以及建立離散型制造的智能工廠的技術方案。
續合元副總工在報告中著重介紹工業互聯網對智能制造的促進作用。工業互聯網是智能制造的關鍵基礎,為其變革提供了必需的共性基礎設施和能力,包括新型工業網絡、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大數據等綜合信息技術要素的工業互聯網,是充分發揮工業裝備、工藝和材料潛能,提高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實現服務增值的關鍵。
周艷紅教授在報告中指出,智能產品是智能制造價值創造的核心,分為數字一代、網聯一代和智能一代三個層次,介紹了智能設計與產品設計支持技術,即建模與仿真、數字化設計支持技術與工業軟件、協同設計和數字孿生等,并闡述了其對智能產品的創新發揮的重要作用。
劉強教授介紹了流程型制造智能工廠的概念與發展歷程、流程型制造智能工廠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流程型制造智能工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從流程型制造關注的核心問題出發,指出流程型制造智能工廠的重點建設方向和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實施要素。
李潭教授的報告從智能集成制造系統的系統集成與系統框架,智能集成制造系統的建模、仿真與系統優化等幾個方面,系統闡述集成制造系統的技術要點與實施方案,并提出了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的研究動向。
18日上午,周濟院士、楊華勇院士、續合元副總工、周艷紅教授、劉強教授、李潭教授針對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養問題與參會代表展開了研討交流。
本次會議是在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進入再深化階段的背景下召開的,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本次會議,為高校的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指明方向。與會代表一致認為,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必須緊緊抓住借助智能制造實現彎道超車這個契機,以全新的理念、明確的目標、清晰的任務、合理的路線、多樣的選擇、務實的舉措推動智能制造工程教育。高校要適應產業多樣化發展的趨勢,找準定位、發揮優勢、形成特色。本次會議圓滿完成了既定任務,實現可預期目標,于7月18日下午勝利閉幕。
(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工程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 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培訓中心 供稿)